题库 题库
🏠 天天查询 > 题库 > 教育学教育学(一级学科)

教育学教育学(一级学科)

简答题 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查看答案
简答题 课外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来组织的。 查看答案
简答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查看答案
简答题 论述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及特征。 查看答案
简答题 阅读下文,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基本规律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
一些论者之所以轻视知识,把发展和知识对立起来,不了解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学生的各种发展是知识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其所以如此,除了没有了解课程的本质就是知识的道理而外,再就是不了解教学论的若干基本原理。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怎么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概念、原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简单地直观,如照镜子、录音,录像,或如物体挪位、植物移植那样,这的确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里怎么内含有这些东西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认识的结果凝结在里面的,因而知识更内含有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这些不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那许多“珍宝”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他们(学生个体)“与人类总体‘相遇’”。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1996年,共青团为了使青年们学习长征历史知识、经验和长征精神,纪念长征60周年,组织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即让他们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课程、教材、知识的教学也就类似这个道理。一篇文学作品,内含着各种情境、创作活动方式过程和作家的思想感情;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定理内含着客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实验活动方式和过程。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是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例子。每位数、理、化教师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这样做的:把数学公式、物理、化学原理展开,演示其逻辑推理或实验探索过程。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例如,“重走长征路”而照样四渡赤水,那还得了!岂不太傻!重演什么?怎样再现……?要进行改造,专门设计、简化、典型化,如缩短过程、平易难度、精简多余情节等。在这样展开之后,便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压缩、提炼、抽象、概括、回到结论、概念、公式、原理。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两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刨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事实上大量的是教师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情境;而通常中小学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内化的一般规律先是通过对实物的操作进行具体动作思维,同时用言语来表述,进而脱离直观,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号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展开、呈现出来,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就是练习、实习、实验、操作、问答、考试,包括审题、解题、演算、判断等过程。外化有复理性的外化和创造性的外化两种,它们起着检查、巩固、初步运用知识的作用,即完成此前的内化的成果。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课程、教材中的知识如果不经过打开、简化等一系列内化、外化工作,教师照本宣科、简单告诉,学生完全机械记诵,那是不能为学生掌握井促进他们的发展的;但如果根本没有知识或轻视、削弱知识,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等,便无源无本,教师纵有孙猴子的本领也变不出来,道理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节选自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
查看答案
简答题 狭义的教育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活动课程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榜样示范法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学过程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前景教育原则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育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师生关系民主化。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少年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变化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师职业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学就是智育。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查看答案
简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开学第一天,李老师正要把新书发下,突然发现几本书因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李老师,书不能轻易发下去,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于是李老师对同学们说:“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原因,留下一些印迹。”李老师把一本书拿出来让大家看了一下。“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李老师请几个学生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的;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说抓阄……李老师未置可否,让学生的思想——暴露了出来。
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书吧。”李老师立即问:“你为什么要一本呢?”
“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李老师立即表扬道:“让我们为他的这种为他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
顿时,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李老师决定继续“扩大战果”。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同学举起手来。李老师有意在教室巡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
李老师微笑着对同学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这样,我们来一个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应该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委,由掌声的热烈程度来决定,好不好?”
有的同学立即发言说:“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说:“书的好坏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还有同学发言说:“为别人带来更多欢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愿意要一本,把好书让给别人。”……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气氛推向高潮。李老师把每一种观点都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和引导。李老师又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这种‘吃亏’精神?”
于是班上讨论开了:劳动不拈轻怕重、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
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所有的课本都愉快地分发下去了。
根据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对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查看答案
简答题 个体身心发展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德育原则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分组教学 查看答案
简答题 课程标准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劳动技术教育。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夸美纽斯和卢梭对“自然”的理解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简答题 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少年期是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查看答案
简答题 结合实际论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简答题 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查看答案
简答题 王老师在晚自习时发现教室地面上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打扫,自己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劳动委员见老师走后也停止了打扫,心想放学后就该值日生值日了。不料一会检查工作的校颔导发现了班级卫生极差,给予班级以严厉的批评。
第二天有班会课,王老师决定以“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作为班训,同时结合“扫屋风波”,以此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为养成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爱劳动的良好班风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天,王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午,班会如期举行。教室墙上贴上了火红的“班训:“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同学们强烈受到了一种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劳动委员和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纷纷上台发了言,他们个个神情严肃,认为以前没有形成很好的配合,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等,纷纷表示不会让“扫屋风波”在班级中重演。
此后,班级卫生一直保持学校的先进,各方面也很有起色。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结合案例评析良好班集体的标准以及王老师组织班会成功的原因。
查看答案